當前位置:    首頁  >  師資隊伍  >  研究生導師  >  正文

鞠建華 教授

個人簡介:

鞠建華,男,1972年生,博士,教授,博士生導師。1995年畢業于山東醫科大學藥學系,獲理學學士學位;2000年畢業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(現北京協和醫學院),獲理學博士學位。先後在中國醫學科學院(2000.08-2003.02)、美國威斯康星-麥迪遜大學藥學院(2003.03-2008.02)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(2008.03-2021)工作。主要從事(海洋)微生物活性次級代謝産物的發現、生物合成和抗感染、抗腫瘤創新藥物研發工作,從(海洋)微生物中發現了具有抗感染、抗腫瘤等活性天然産物1000餘個,開發了海洋微生物的組合生物合成和異源表達技術,闡明了20餘種特征活性代謝産物的生物合成機制,揭示了咔啉堿合成酶、Dieckmann縮合酶、Diels-Alder環化酶、别異亮氨酸異構酶、細胞色素P450氧化酶、L-半乳糖變構酶等26種新穎生物合成酶的催化功能,篩選出3個自主産權的抗結核杆菌感染、抗膠質瘤和抗白血病候選海洋藥物,其中1個在系統臨床前研究。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、NSFC-廣東聯合基金重點項目等20餘項。獲得第五屆施維雅青年藥物化學獎、第七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。現任中國藥學會海洋藥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;中國微生物學會海洋微生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;國際學術刊物J. Nat. Prod.Mar. Drugs顧問編委,中國海洋藥物編委。2008年入選中科院人才學者,2014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同年入選科技部“創新人才推進計劃”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,2016年入選國家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廣東特支計劃“南粵百傑”傑出人才, 2020年入選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。在Nat. Chem. Biol.,Nature Commun.,PNASJ. Am. Chem. Soc.,Angew. Chem. Int. Ed.,Org. lett.,J. Nat. Prod.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8篇,論文被SCI引用超過5000次,獲授權專利24項。


研究領域:

(1)特殊環境(海洋、沙漠、植物内生等)微生物活性次級代謝産物的發現(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 discovery)。利用化學生态學原理和多種發酵培養技術,從特鏡微生物(放線菌、真菌等)中篩選、分離和鑒定結構新穎、活性顯著的生物活性物質。研究微生物産生的活性物質在特定生境的化學防禦機理,發現生理活性顯著藥效活性物質,為開發具有我國獨立知識産權的創新藥物提供先導化合物。

(2)微生物源複雜活性天然産物的代謝工程、組合生物合成和合成生物學技術開發(Metabolic engineering, combinatorial biosynthesis, and synthetic biology of complex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)。包括: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、序列測定和生物信息學分析;重要活性化合物産生菌全基因組的序列測定及其功能基因研究;新的生物合成途徑的發現及其調控機制;基因阻斷、置換、重組或異源表達構建工程菌,産生“非天然”的天然産物或提高目标天然産物的産量;利用基因克隆、蛋白表達、純化手段,對酶促反應機理和動力學進行表征,發掘新型酶促反應催化劑;重要活性天然産物的體外全生物合成(in vitrototal biosynthesis),體外構建重要天然産物的生物合成途徑,用生物酶快速合成天然産物衍生物庫。

(3)抗感染、抗腫瘤等藥物的成藥性評價和藥物研發(Anti-infective and anti-tumor drug development)。對通過發現和生物合成技術改造獲得的化合物進行構效關系研究,篩選出結構新穎、活性顯著、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化合物進行體内藥效、毒理和藥代等臨床前研究,開發抗感染、抗腫瘤等藥物。

代表性論文(5篇):

1. Ji, X.; Tu, J., Song, Y.; Zhang, C.; Wang, L.; Li, Q.;* Ju, J.* A luciferase-like monooxygenase and flavin reductase pairAbmE2/AbmZ catalyzes Baeyer–Villiger oxidation in neoabyssomicin biosynthesis.ACS Catalysis, 2020,10, 2591-2595.

2. Gui,C.; Chen,J.; Xie, Q.; Mo,X.; Zhang,S.; Zhang, H.; Ma,J.; Li, Q.; Gu,Y-C.; Ju, J.*CytA, a reductase in the cytorhodin biosynthesis pathway, inactivates anthracycline drugs inStreptomyces.Commun. Biol., 2019, 2:454.

3. Zhu, Q.; Chen, Q.; Song, Y.; Huang, H.; Li, J.; Ma, J.; Li, Q.; Ju, J.* Deciphering the sugar biosynthetic pathway and tailoring steps of nucleoside antibiotic A201A unveils a GDP-L-galactose mutase.Proc. Natl. Acad. Sci. U.S.A.2017,114, 4948-4953.

4. Ma, J.;*Huang, H.; Xie, Y.; Liu, Z.; Zhao, J.; Zhang, C.; Jia, Y.; Zhang, Y.; Zhang,H.; Zhang,T.; Ju, J.*Biosynthesis of ilamycins featuring unusual building blocks and engineered production of enhanced anti-tuberculosis agents.Nat. Commun.2017, 8(1), 391.

5. Li, Q.;Qin, X.; Liu, J.;Gui, C.;Wang, B.;Li, J.;Ju, J.* Deciphering the Biosynthetic Origin of L-allo-Isoleucine.J. Am. Chem. Soc., 2016,138,408–415.

主持在研項目:

1.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:重要深海藥源天然産物合成生物學産生體系構建(2019YFC0312500),2020.01-2021.12,2348萬元,主持、在研;

2.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:海洋真核-原核共生體系化學防禦功能天然産物的産生及其機制(22037006);2021.01-2025.12,300萬元,主持、在研。

聯系方式:jju@sdu.edu.cn

上一篇:由曉娜 研究員

下一篇:康東偉 研究員